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按照学院有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业发展规划。
一、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设置背景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是1999年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民办本科学院。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独立学院。近年来,红山学院依靠母体南京财经大学的优秀师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指导思想,以就业深造为考核目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5年开始招生,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目前每年招生规模达150人左右。本专业为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培养了一批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二)专业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首先确立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在坚持基础实、理论够、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广的前提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动态需求”的基础实、理论够、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广,具备较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胜任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根据本三学生特点,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注重因材施教,避免理论堆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理论并能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母体南京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专业教师积极配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了认知性实践、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四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或是考取研究生、或是出国深造,还有部分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有师资建设任重道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借助母体南京财经大学师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但自有师资偏少,独立学院层面的教研、科研难以充分展开,成果很少,聘请省内企业、行业背景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进展不快。
2.专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本专业独立学院层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与老牌本科院校差距甚远,与同层次的独立学院也有差距。
二、专业发展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江苏省及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需求,总结国内外同类及相关专业的办学特色,以质量提升为出发点,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的研究、探索和建设,并以省重点专业建设点的获得作为未来专业建设的一个全新平台,以重点专业的各项指标要求为建设方向,根据需要科学定位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为:
1、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与实践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对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以专业负责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最终形成一支由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具有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有一个新的提高;
3、编写和选用一套与新培养模式配套的特色教材,进一步加大图书资料的建设力度;
4、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抓好精品课程建设,使本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5、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并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围绕着重点专业的建设需要,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形成有特色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套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践教学模块;继续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使该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6、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新的管理模式和内涵,构建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建立一套有特色的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三、专业建设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高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地进行学时分配,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调整课程学分,根据课程的特点、重要性、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增加实践学分。
(二)采取内扶外引的办法,形成满足需要、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引进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鼓励年青教师在职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有计划地将专业的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的形式派出,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学习深造。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校和学院的教研课题。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修订并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列入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均由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按照学院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建设必须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讲教师在修订教学大纲前必须了解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授课程的教学要求,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了解前置、后续课程的要求,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按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意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
提高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比重,适应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核心课程全部制作成课件,条件成熟时进行网络教学。有计划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鼓励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开发,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
(四)积极选用新教材和优秀教材,创造条件编写适用教材
增强教师选用教材的责任感,严格选用教材的审批制度,把好质量关。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认真研究确定教材用书,尽可能地选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材、教育部和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全国统编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新版教材。要求主要课程教材配备率达到100%,教材适用率达到95%以上。教材的选用要符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提高教材的适用性,选用的教材不宜太厚,内容、难度和价格要适中。
把好自编教材的质量关,未经审批同意的自编教材不选用,自编教材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质量不好的不再选用。
鼓励教师编写适用本三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特色的教材,并争取学院资金的支持。
(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性改革。分阶段、模块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多层次、个性化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四层次,逐步推行从课程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从案例分析性基础性实验向方案设计性、创新性实践转变。
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式管理,实行多层次教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努力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专业建设保障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各个工作组和建设团队,落实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2.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和专业负责人制度,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2.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毕业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制度,使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及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撑。
(三)经费保障
为确保专业建设有稳定的经费保障,争取学院专业建设改革试点立项获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科研、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保障项目正常、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