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力刚
一、基本情况
生力刚,男,1986年生,江苏扬州人,文学硕士,助教,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学语文教师,南京市作协会员,电子邮箱:shengligang-0607@163.com。
二、主讲课程
“大学语文” “汉语写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母语教育,唐诗和地域文化
四、学习、工作经历
2004年9月~2008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文科基地)专业,本科;
2009年9月~2012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2012年9月~2020年8月,承担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2020年至今,担任南京财大红山学院大学语文专任教师。
五、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2021年,主持院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线上下融合的探究》(JGKT21YB08),目前在研。
2022年,独力主持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镇江“唐诗宋词之旅”开发的探究》(2022YB121),已结题。
六、奖励与荣誉
2015年12月,获南京市优秀教育论文(案例、叙事)比赛二等奖;
2018年5月,获得南京市高淳区教师经典诵写讲比赛一等奖;
2018年11月,获得南京市高淳区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2018年11月,获得南京市高淳区青少年文学大赛青年组一等奖等;
2021年5月,获得南京财大红山学院“朗读者”经典朗诵比赛教师组一等奖;
2022年和2023年的5月,先后入选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第二、第三期培训营。
郭春萍
一、基本情况
郭春萍,女,1962年11月出生,籍贯山东,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电子邮箱chunpingg@sina.com
二、主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大学语文》
三、主要研究方向
明清散文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古语言文学系本科学习
1995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习
1984-2022南京财经大学教学
五、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发表论文:
从三题咏赤壁图看明初知识分子的心灵痛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2
四块四川石碑以及净土画在中国的起源(上下),《敦煌》2002年第1期、第二期。(翻译)
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1期(排名第二)。
儒道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该论文获得2003年获全国财经院校第十七届年会交流论文一等奖)
怀古诗词的文化心态和美学特征,《求索》2005年第8期。
《钝斋文选》与“《南山集》案”,《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易中天现象:共享文化魅力的新样本,《传媒观察》2007.1
方孝标闽越滇黔游因考,《史学月刊》2007.3
立足文学元典传导人文精神,提升汉语素质锻造写作能力—南京财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考,《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2
新青年研究二题,《出版与发行研究》2007年第10期
《美国媒体近年来对华态度及对策》, 黄田园 郭春萍,创意与传媒〈中国经济与传媒评论〉第1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
“刚毅木讷,近仁”——孔子“慎言”观考,《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一个被遗忘的“红学家”——周作人与《红楼梦》,南师大学报2011.2(排名第二)
培养学术理念 塑造审美能力 导扬人格精神——新闻学系《中国文学史》课程建设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年09期 (排名第二)
论方孝标的人文地理游记《滇游纪行》,南师大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桐城派范当世散文艺术探析,南师大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点校《方孝标文集》,黄山书社2007年版。(排名第二)
主编《大学语文》(财经院校适用),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编选《走上不浪费不病民的大路》,(《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场》胡试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专著《诗人范当世的散文生活》,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2月版。
横向课题:
范当世与桐城派研究, 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范氏诗文研究所,2008--2010
方孝标与方氏家族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JB750004。
大学语文教改与教材建设,南京财经大学2011-2012学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JGZ1206
2011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小说读者学,编号:4030,(排名第三)
奖励与荣誉
1、2006年4月主持的《大学语文》获学校精品课程称号。
2、2004年,2006年,2019年,获学校先进工作者
向超
一、基本情况
向超,男,1983年生,四川省宣汉市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讲师,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学语文教师,电子邮箱:491933871@qq.com
二、主讲课程
大学语文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3.9-2007.7: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 本科
2007.9-2009,7:武汉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硕士
2009.8-2012.8: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讲师
2013.2-2015.10:四川宝星科技有限公司 职员
2016.8-2020.1: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讲师
2020.1-2021.5:三江学院历史地图研究院 科研岗
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主持课题:红山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大学语文)(2021-2022)
发表论文:论战国四公子的性格缺陷和门客策略 社会科学2019年12月
翻译小说《荒野生存》,米切尔·祖科夫原著,向超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
孙翠翠
一、基本情况
孙翠翠,女,1985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讲师,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学语文教师,电子邮箱:425679790@qq.com。
二、主讲课程
《大学语文》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4.09—2008.07:大庆师范学院
2008.09—2011.07:吉林大学
2015.05—2021.05: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2021.06—至今: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发表论文:《李清照词的词类活用研究》、《我国口语交际文化的历史回顾和特征分析》、《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原因探究》、《浅谈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申请课题: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朱晨
一、基本情况
朱晨,男,1995年生,江苏徐州人,文学硕士,助教,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文法系大学语文专业教师,电子邮箱:2638971599@qq.com。
二、主讲课程
大学语文、汉语写作、宗教文化
三、主要研究方向
晚清民国文学文献、古典戏曲文学文献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2013年09月-2017年0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
2018年09月-2021年06月,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2021年09月至今,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
五、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发表论文:
[1]陈进武,朱晨. “80后”作家的出场与批评的限度——以“新锐”栏目为中心的考察[J]. 创作与评论, 2016(10).(CSSCI)
[2]朱晨.当代文学史著中“80后”作家的书写[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1).
[3]朱晨.地方书写视阈下的苏轼徐州词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10).
申请课题:
主持课题:
[1]《文学史视域下的杨绛及其创作研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人文社科类一般项目。
参与课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研究》,江苏省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研究项目。]
[2]《徽班班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教育部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3]《微信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张潇雅
一、基本情况
张潇雅,女,一九九二年九月生,籍贯山西省汾阳市,汉语国际教育,助教,大学语文教师,电子邮箱:zstellaxy@163.com
二、主讲课程
大学语文 中国文化专题 中国文明史
三、主要研究方向
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文化教学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2017.09-2020.06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
2018.03 参与初级汉语课慕课录制
2018.09-2019.07 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孔子学院 汉语教师
2020.10-2021.06 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 教师
2021.06至今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五、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参与教育部重大科研基金项目“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发表论文《基于“现实主义”文化观的教学模式设计》(尚未见刊)
六、奖励与荣誉
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 北京语言大学学业奖学金二等
其他
2019年5月3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新闻稿《汉语桥连中意友好》
多次组织文化活动
2019年4月带领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并获得意大利暨圣马力诺赛区冠军
陶名唱
基本情况
陶名唱,女,1993年生,安徽省池州市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助教,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学语文专任教师,电子邮箱:tmc19930830@163.com
二、主讲课程
大学语文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2011.9—2015.6 湖南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 本科
2015.9—2018.6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硕士
工作经历:
2018.5—2018.10 南京市金陵小学
2018.11—2021.3 南京新东方进修学校
2021.6至今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1、《二十世纪以来吴兆骞及其作品研究述评》:《鸭绿江》,2016年第8期。
2、《<双凤奇缘>的战争描写艺术》:《文教资料》,2016年第36期。
马向阳
基本情况
姓名:马向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8年8月 籍贯:江苏 专业:文学博士
职称:副教授 职位:专职教师
电子邮箱:sunrise2000320@163.com
主讲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东西方美学思想比较、文化产业、媒介与社会、美学原理、哲学与人生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艺术、数字媒介、网络社会
四、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1991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获学士学位
1991-1994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
2009-2012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文学博士
2012-2017清华大学 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17-2019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教师,教授“新闻编辑”“中外电视比较”等硕士研究生班课程
2019-2023南京传媒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 教授。历任文化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传播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督学,教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媒介与社会”等课程
2023-至今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基础教学部,专任教师
五、主持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发表论文/专著:
马向阳(2020),《网路贫民百万追踪》。台北:清华文泉
马向阳(2015),《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阳光(2012,笔名),《长尾理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阳光(2011),《这,才叫商业模式》。北京:商务印书馆
阳光(2010),《企业公民,从责任到能力》。北京:中信出版社
阳光(2001),中国互联网三部曲丛书,《新浪模式》、《搜狐传奇》。台北: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阳光(2000),《网络英雄传》,作家出版社
马向阳等(1997),《权力伙伴——克林顿和希拉里的美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马向阳,《大衰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经济观察报,6500字,2023年8月
马向阳,《走出现代性困境:思想照耀国家》,经济观察报,7000字,2023年7月
马向阳,《被抢夺的身体》,经济观察报,5500字,2023年5月
马向阳,《上野千鹤子的解剖刀:回不去的家庭》,经济观察报,7500字,2023年3月
马向阳,《狂飙源流:流氓堕落三部曲》,经济观察报,5000字,2023年2月
马向阳,《徘徊不去的幽灵》,经济观察报,6500字,2023年1月
马向阳,《美德生物学:幸福就是美德》,经济观察报,5000字, 2022年11月
马向阳,《历史这口夹生饭》,经济观察报,6000字,2022年10月
马向阳,《重估钱穆新保守主义价值》,《中国政治学》2021年第一期
马向阳,《十四五期间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文化创意》,2021年第6期。
马向阳,《数字复制艺术的“嵌入”景观》,《北京文化创意》,2020年12月第6期
马向阳,《英国智库研究中的中国文化形象》,马向阳,《加拿大2020政策发展报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马向阳,《算法新闻中伦理困境》,《跨文化对话》2019年第41辑,商务图书馆
马向阳,《雾霾文化的网络社会学考察》,《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中国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马向阳,《大数据与国家形象战略传播》,《对外传播》,2015年第12期
马向阳,《对于互联网上流行的三种互联网性文本的话语分析》,《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 期
马向阳,《话语·身份·景观——从2009年谍剧热看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消费和意义生成机 机制》,《电视研究》,2010年第1期
马向阳,《亲密关系的变革》,收录入《乐在其中——乐黛云教授80华诞弟子贺寿文集》,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马向阳,《微博互动中的关注流、情感流和符号流》,《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五期
马向阳,《“乡下人”的情感世界》,《读书》,1998年第3期
申请课题:
2020-2021 “十四五”期间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紫金文创研究院(已结项)
2019-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海外智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之子课题“英国智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排名第一(已结项)
2015-2018北京市社科联项目“创新讲好北京故事,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策略研究”,排名第二,负责本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任务”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与规划”的撰写
2014年 主持清华大学重大科研课题《大数据与国家形象传播》,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实施、报告撰写和申报工作
奖励与荣誉
2022年 南京传媒学院第一届“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2021年 主持《媒介素养》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
2020年 南京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年 清华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学术报告奖”
2006年搜狐公司“优秀团队奖”
2002年中国产业报协会“年度好新闻”三等奖
2002年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年度十大记者”
2001年 入选搜狐“影响中国互联网100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