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四个伟大”: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发布者:学习十九大发布时间:2017-10-30浏览次数:1924AAA

编者按: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作为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本版开设专栏,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就明确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将围绕什么样的主线往前推进、向前发展。“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总牵引,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凝聚民族精神意志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要抓住这个机遇,通过这场考验,就必须凝聚全民族的精神意志,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正因为伟大梦想符合了全民族的普遍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才产生出如此强大的聚合力和驱动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时间回到5年前,2012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即,“中国梦”的概念犹如一股甘露,滋润了炎黄子孙的心灵,激荡起人民内心的澎湃激情,汇聚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时间回到177年前,1840年,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几千年来封闭的大门,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人民从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难,国家以一种极其屈辱的方式拉开了近代的序幕。从此,恢复国家繁荣昌盛,重获幸福美好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便成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与共同追求。此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1921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90多年来,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谋求国家解放、推进改革开放,使人民当家做主,重新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就意味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牵引下,我们党要针对国家发展出现的新情况、社会产生的新问题、人民追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模式和重点,确保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带领人民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伟大斗争是总抓手,这是新时代我们党战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完美彰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矛盾存在,就必然产生斗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斗争、勇于战斗、敢于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政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党打下了深刻的斗争烙印、锻造了坚强的战斗品格。进行伟大斗争,是新时代我们党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所要采取的实践路径和现实抓手。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一部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持续胜利的光辉斗争史。一路走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伟大斗争,赢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矛盾的形成、新征程的开启,党必须保持一贯的战斗品格和斗争态势,克服一切贪图享乐、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以新的伟大斗争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这场斗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斗争,而是为推进伟大事业所实施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是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同一系列宏观制约、深刻矛盾、焦点问题、突出短板等进行的不懈斗争。这些斗争涵盖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利益,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范各种风险等各方面。进一步归纳,主要表现为:与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与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与阻挠、迟滞改革的顽瘴痼疾作斗争;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斗争;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障碍作斗争;与法治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斗争;与腐朽落后文化作斗争;与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作斗争;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斗争;与各类安全威胁作斗争;与“台独”等分裂势力作斗争;与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斗争;与党内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作斗争;等等。这些斗争在习近平总书记过去5年的讲话中多次提及、反复强调、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体系化的架构。深入推进伟大斗争必将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统一新思想、解决新矛盾,扫清各种内外环境阻碍、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建设制约,使伟大梦想的实现呈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伟大工程是总保证,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核心密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国家全部事业的领导核心。离开了党的领导,一切都将是空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发展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一个最初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逐渐成长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领导13亿多人的大党强党,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密码”是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确保自身思想常新、组织常新、肌体常青,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核心。关于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有着一系列成功经验和一整套有益做法,包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坚持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同步推进,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等。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当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全面发力,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政治锻造、灵魂锤炼和本领升级能力,提高应对多样化风险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自身建设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确保党始终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旗帜鲜明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党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融入实践。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着力打造党群干群关系的命运共同体。要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大张旗鼓宣传和弘扬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提升党在全体人民心中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让传播党的思想成为风尚、贯彻党的路线成为惯性、落实党的指示成为自觉,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伟大事业是总任务,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党存在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深情热爱和自觉追随,关键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愿望可以满足、目标能够实现、生活得到改善。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总任务。

回望来时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演进过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相互融合、共同成长。展望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这个事业与中华民族未来走向息息相关,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需要我们这代人义无反顾、坚定执着地往前推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传承好历史的接力棒。增强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基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宽广的实践路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增强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勇于创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和在人民心中的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指导。增强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提升制度的鲜明中国特色、明显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途径,全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比较优势,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重从5000年中华文明、从党领导国家90多年的奋斗历程、从改革开放近40年特别是过去5年的伟大成就中汲取养分,提炼、浓缩、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大力推广,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四个伟大”协调统一,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致力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新时代。对于正处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关键时期的党和国家来说,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全部共产党员和全体中国人民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四个伟大”科学总结了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分别来看,“四个伟大”的每一项都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是关乎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其中,伟大斗争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焦点难点,是党保持清醒头脑、忧患意识、本领恐慌意识的深刻体现,是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应对“四大考验”、抵御“四大危险”的有力回应;伟大事业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主题,是通往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伟大工程是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保证,是党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葆机体免疫力、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有力举措;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目标,是国家民族的宏伟夙愿和举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新时代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

综合来看,“四个伟大”是一个具有深刻内在联系、严密逻辑关联、显著实践特征的有机整体,需要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注重整体理解、加强统一把握、搞好协同贯彻。首先,伟大梦想是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在“四个伟大”中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也就是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其次,推进伟大事业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体内容,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支点。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再次,建设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的政治保证,是“四个伟大”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只有抓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坚强领导作用,才能赢得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最后,进行伟大斗争是对新时代、新矛盾、新征程的集中体现和直接回应,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抓手和途径,涵盖于“四个伟大”的整个过程和全部范围。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夺取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全部胜利,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走过了历经苦难、饱经沧桑的光辉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一切光荣和美好都等待着我们去拼搏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向我们逐渐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远方深情召唤。面对历史的重托,面对民族的希望,面对人民的期盼,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以赴推进“四个伟大”,向着党制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分别系国防大学教授、军委后勤保障部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