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实施意见
各团总支、团支部:
为巩固、发展学院共青团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形成和彰显我院共青团的工作特色,进一步履行好共青团的根本职责,现就我院共青团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工作是指高校团组织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以实现团的思想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实践育人是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要形式。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通过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看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以及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看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知识与素质的不足,这对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育人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基层一线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共青团组织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有助于学生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速大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团组织通过推进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生存发展的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三)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是共青团组织服务高校党政中心工作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其培养目标体系分为五个层级:一是通过学术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通过素质拓展培养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四是通过品德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五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些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但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如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科技实践等一些实践育人的好做法、好品牌,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顺利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性、政治性、群众性特点,围绕高校育人的整体目标和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体系,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帮助学生认识、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构建起以实践育人为特色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实现以下三大目标:一是工作体系普遍建立。全省所有高校团组织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党政中心工作重点,制定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案,同时指导院系团组织区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制定针对性的实践育人实施方案。二是服务成长更有成效。高校团组织要以“坚定信念、培养品行、健全人格、提升素养、强化能力”为育人宗旨,通过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普遍培养学生:求是、求实、求精、求新的学术精神;自觉、自信、自主的学习能力;能想、能写、能讲、能干的综合素质;至真、至善、至美的品德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党的理想信念。三是工作特色初步彰显。高校团组织要通过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整体设计和推进,真正反映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工作特色,真正凸显团组织动员、整合资源的能力,真正使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学生,真正提升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真正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价值引领。高校共青团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为推进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首要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高度统一;二是引导大学生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三是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二是坚持普遍参与。高校共青团要按照“两个全体青年”政治目标的要求,结合各院校办学特点、专业特点,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努力使实践育人工作体系面向最广大的普通大学生来设计,力争做到普遍适用、普遍参加、普遍评价,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效果给予评价。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青年学生需求的实践方式,充分注意对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把实践教育、帮助成长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四是坚持自主开放。在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实践活动,培育青年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振兴中华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以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实践育人工作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途径、方法分别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要按照“系统规划、分类设置、分层安排、有效衔接、整体推进”的要求,构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活动载体和工作体系。
三、构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高校团组织要着重从生存性实践、发展性实践、贡献性实践三个环节来构建实践育人的内容体系。
生存性实践。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的首要内容是锤炼青年学生生存的本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必须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社会化技能,要组织开展社会生存技能训练、危机生存训练、道德规范养成训练、自然生态调查、社会生存状况调研、社会考察导航等工作,在大学生自励、自立、自信、自强的生存性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正确阐释与解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与判断。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变处理能力。
发展性实践。团组织还要锻炼培养青年学生适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文化艺术精品活动,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通过参与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来拓展综合素质,为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明确理想追求、提升人生价值搭建有效的励志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旨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积极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建设社会。主要打造以下工作品牌:
1、开展服务地方的专业实践活动。紧密依托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根据地方需求,大力开展专业实践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城乡基层群众服务的第二课堂,成为提升大学生专业运用能力、激发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要更加注重与地方团组织协作,更加注重与基层需求对接,更加注重专业技能服务,更加注重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组建与地方需求密切匹配的大学生专业实践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通过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法律援助、支教扫盲等实践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探索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为城乡经济发展作贡献。
2、深化“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根据团中央对“挑战杯”竞赛工作的规划和安排,研究部署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进一步调动校、院(系)团委参与“挑战杯”竞赛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建立校内组织竞赛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学校和青年学生的参与面,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提高竞赛作品质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鼓励高校联合开展科技创新获奖作品交流展,鼓励立志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研究,踊跃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促进大学生未来科技菁英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项目与市场的对接,加大获奖作品的转化工作支持力度,搭建获奖作品转化平台,实现科创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3、抓好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和见习服务工作。高校团组织要通过打造就业见习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青年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能实战演练的职场环境,提供就业创业见习信息和岗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和创业技能,为他们实现就业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有效整合资源,尽早回报社会、贡献社会。高校团组织要紧密联系地方及企业团组织,尤其是和学生生源地团组织联动,形成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合力,同时加大团干部创业就业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创业就业指导的能力,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鼓励、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培养公民意识,向全社会传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学生争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的践行者。主要打造以下工作品牌:
1、推进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接力计划”。按照“大学生都要有从事志愿者服务或社区服务的经历“的要求,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扩大高校注册志愿者队伍。根据各高校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点,坚持党政关注、社会急需、大学生能为的工作方针,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自我成才为重点,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各高校周边城乡居民社区,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倡导文明行为、法治宣传、环保宣传、助学助老助残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矫正、家政服务、公益劳动、卫生保健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院系、班级与社区长期结对共建,高、低年级接力服务,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形成高校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2、组织大学生志愿互助活动。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等重点大学生群体,力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覆盖全体学生。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倡导自立自强、互助互爱精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扰、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和帮困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合理、有序、可操作的大学生志愿互助工作体系。要帮助有意向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对特殊大学生建立互助机制,采取“一助一”、“一帮一”、“一带一”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在校园形成互助同行、团结共进的良好氛围。3、强化志愿者“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其他专项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团组织要通过系统筹划和周密部署,组织志愿者利用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学习知识、锻炼才干。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同时,增进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要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兴趣和实践要求,大力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鼓励以社团为单位到基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之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践行志愿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高尚品德的阵地。通过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援外志愿服务等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到基层、到艰苦地区锤炼才干的途径。还要注意在以上活动建设中,不断选树杰出团队和个人,以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
四、构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团市委要动员地方各级团组织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牵线搭桥、提供便利,要对所属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各高校团委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团组织主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机构和具体的工作班子,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要按照分类引导的要求、大学生思想引领大纲的要求以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强化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在实践育人工作领导机构的统筹下,从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专业老师中遴选产生大学生实践教育导师。要把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
(二)把握方向,规范管理。各高校团组织要将实践育人作为一项具有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特征的思想引领和服务成长的长效化工作,在实践育人工作领导机构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各高校要根据实践教育的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分别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细则,既要使实践教育覆盖全体大学生,又要尊重大学生参加不同实践活动的选择权和建议权,要听取和反映学生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探索建立维权中心等有效形式,维护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各项合法权益。
(三)多方投入,保障经费。要针对不同实践教育形式,建立由学校专项经费、地方政府支持、公益机构和企业赞助、大学生自愿缴费等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专项基金。要根据实践教育载体和工作体系建设的需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
(四)加强考核,科学评价。全省高校团组织实践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估统一纳入高校团工作考核之中,由团省委学校部统一组织实施,各高校自行组织对校内各级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评价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事前评价。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要统筹考虑和安排,应有规范、详细的工作方案,组织、经费、人员、场地、物资、安全、考核等都应作为方案的必须要件,予以周密部署。二是事中评价。各高校在组织实施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整合校内外资源,要按计划有序推进,要始终确保活动的安全。三是事后评价。各高校团组织要探索形成励志体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的管理机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办法,把组织评价与大学生自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开展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对以往工作方案不断整合、优化,要及时总结提炼和大力宣传实践育人的好做法,形成可以推广的好经验,定期评选表彰实践育人过程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共青团江苏省委
201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