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萨考夫斯基曾说从客观、历史的角度来审视,20世纪中多数的摄影杰作,均取材于那些人们称之为琐碎的平凡事物。12月17日,我院记者团于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文化创意空间摄影分享会,特邀南京理工大学校摄影协会活动部部长张子翰学长及摄影总监李高接学长担任此次分享会嘉宾。记者团干事及院内摄影爱好者一同参加此次讲座。
张子翰学长由摄影的构图基本知识引出光与影的运用,与大家共同分享后期调色技巧,在自学摄影过程中得到的知识,主要包括光圈、快门等基础设置,布光、构图等进阶教程,摆姿、取景以及闪光灯的使用等技术。
之后,李高接学长就摄影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并讲授如何进行前期拍摄准备,进而减少后期工作量。分享会展映了多组作品,这些作品多源自学长的日常生活,但作品的类型、风格和手法存在较大差异,学长还以“日常,有什么可拍的”为切入点,进行了观点讨论和思想碰撞。
两位学长不同的讲解角度,充分说明一张优秀照片的诞生远不是仅靠前期准备和后期处理可以完成的,如何拍好一张照片更是摄影人需要不断思考学习的地方,如何表现好日常,拍摄者可以从个人情感、经验、记忆或情绪作为切入点,但不应局限于此,应该使这种自我的表达或日常的呈现具有某种普遍意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眼界、胸怀、品味和思考,影像背后的思考更重要,作品应从现实出发,在校园日常中挖掘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照片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从静态照片、短视频到H5、多媒体等等,作为校园摄影记者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结合新的传播渠道,考虑静态图片与流媒体的融合和转变,一方面要适应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要促使自己做出改变。分享会的开展,让摄影这门艺术离我们的校园生活更贴近,点燃每一个摄影爱好者对摄影的热情。
本报桥头记者团12月17日讯记者:卑昱成 摄影:敬怡然